close

(1)幸 福 盤 與  幸 福 指 數

 




 

(A)定位:將實體關係轉碼變成虛擬連帶關係,並予定性和定量

         分析。

 

(B)分區:比較不同區塊上的分配次數與數值,以及相同標的物在不

         同區塊上差異分配的意義與危機。

 

(c)指數:比較各種指數,分析平均數、比例值、標準差、及各

         類指數 

     與總指數的常態分配。

 

(D)權數:針對不同年齡或不同角色或不同職業的人,對於六大

         連帶關係不同的自我需求與環境需求,設定六個不同

         的權數(總和為100%)來乘以該區的指數。

 

B.幸福指數

  實體世界的人、事、物,會和個產生六大實體連帶關係。但這些連帶關係的對象與交構而成的事件,卻會帶給個體三種心理反應。第一種是幸福感,第二種是痛苦感,第三種沒有任何感覺,否認那種關係、對象、事件的存在。

 

  個體會去辯識實體世界有六大連帶關係的人事物,其中會令人感到幸福快樂的,就把他放入六大心理連帶關係的「幸福盤」,再依五分量表(+1~+5)給予適當配分和位置,就會得到六種幸福指數。

 

    若帶給個體痛苦的人事物,就把他放入六大心理創傷的「痛苦盤」,再依五分量表(+1~+5)給予適當的配分和位置,就會得到六種心理創傷指數。

 

   如果是第三種,他就不會出現在幸福盤與痛苦盤,因為這些人、事、物的存有,對個體完全沒有意義,完全被視若無賭。當然,這三種心理反應,也有可能錯置,所以產生許多不適應行為或偏差行為。

 

 

A)家庭幸福指數

把家人或重要它人,依其對個體引發之幸福感,以五分量表評估後,填入幸福盤六大心理連帶關係的類別區域中。最重要,帶來最多幸福感的,填入五分區域;依此類推,可重複填入各區。就可以得到下列「家庭幸福指數表」:

 

 類別

分數(1-5)

 稱謂

 

A

 

B

 

C

 

   D

 

   E

 

   F

 

   小計

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配偶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 小計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經由上表,可以分析每個家人在六大心理連帶關係上的配分和小計。可以知道這個家給我多少幸福感(總分),以及這些幸福感源自每個家人多少的幸福指數(比例值)。因為每個家人填寫一張「家庭幸福指數表」之後,進行各表的分析與溝通,這將成為家族治療時極其好用的工具。

 

填製夫妻幸福指數(只填配偶)與家庭幸福指數時,可用二支色筆在同一張圖上,分別標示「現況」與「理想的」幸福指數。婚姻諮商與治療時,還要填一張「配偶的幸福盤」,標示出「我認為」我的配偶會把我擺在他幸福盤的那個位置。

 

四張表併在一起時,就成為「非事件模式」重建夫妻關係的絕佳工具(因為避開了『事件』是非對錯的爭執)。

 

 

B)畢生幸福指數

 

把一生中所有對自己有幸福感之人、事、物,依五分等級,填入幸福盤六大連帶關係的各個區位中(可複填),即可得到畢生到此為止的幸福指數。

 

可以分析個體在那個區位較強、那個區位較弱,提供自我成長訓練的重要數據。

 

畢生幸福指數的盤點歷程,即為個體自我定位歷程。每一個分數都代表一種關係的一次再抉擇。每次的再抉擇,都讓個體意志力所萌發的主體性,更為強旺、更有動力。

 

 

(C)當事人與家屬的運用

  

   當事人與家屬可以運用幸福盤,思考、統計與分析家庭與畢生幸福指數,把這輩子所有的幸福都攤在自己的眼前。

 

    尤其重要的是,審視幸福盤上,分數低與空白的區塊,就可以清楚自己必須努力經營的目標。幸福盤上分數高的區塊,就是自己較優勢的地方,必須加強維護。

 

2、心理創傷與痛苦指數

 

    心理創傷經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程序,獲得客觀的數位分析技術。每個人的每個心理創傷,都可以量化為一串數字,並且互相比較分析。渾沌不明的痛苦,經由自我意識的覺察會更加痛苦。

   

   但是經由分類與計量的程序,運用六種名詞描述之時,心頭似乎就安定多了,再統計出分數之後,痛苦似乎就不再那麼痛苦了。

  

   心理創傷計有以下六類,不同之當事人遭遇不同種類(S)之「創傷事件」,發展不同等級之「創傷心理」(-1-5)。「個別差異」因素必須特別注意,因為低指數之創傷事件,可能發展出高指數之創傷心理,反之亦同。

 

   自殺(未遂)者及重大災變受難之倖存者,六大心理創傷種類,幾乎同時被切斷,此為其最大特徵。

 

(1)心理創傷:

 

A、生命連帶關係的創傷

  生命連帶關係是指謂:相互牽連,不願獨生,也不願獨死的人、事、物。當這些生死相連的重要人、事、物,瀕臨死亡或死亡威脅或生活事件的嚴重挫敗,或身體的嚴重毁損,或心理的動機、情緒嚴重衝突,或精神的嚴重衰竭之時,個體即遭受生命連帶關係的創傷。這種創傷令人想死,甚至真的去死。

 

B、生理連帶關係的創傷

  生理連帶關係是指謂:性伴侶、性行為的對象或器具,或者是自己與自己身體的關係。當自己的身體傷病殘壞,或者自我的body-image糟糕透頂,或者性關係的對象離異傷亡,都會造成生理連帶關係的創傷。這種創傷最大的特色就是會發生「遷移效應」,引發其他連帶關係的間接創傷,而把自己這個原始創傷隱藏起來。

 

C、心理連帶關係的創傷

  心理連帶關係是指謂:常想起對方,而且一想起來,就會產生強烈的動機與情緒反應者。當自己不得不(甚至無法控制的)想著對方,而讓自己長時間停留在負向或異常的動機與情緒狀態。或者自己及重要他人在心理上、情感上,相互聯結、互相依賴的關係被剝奪,就是所謂的心理連帶關係的創傷。

 

D、生活連帶關係的創傷

  生活連帶關係是指謂: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育樂,常在一起相處共事的人或事或物。當這些無法逃避的人、事、物,不斷地造成衝突與挫敗時,或者自己日常起居的生活模式,習慣性、方便性與隱私性被剝奪,即呈現生活連帶關係的創傷。

 

E、經濟連帶關係的創傷

  經濟連帶關係是指謂:你給(或花用)他錢,或他給(或花用)你錢的人或機構。當給或花用的機制、常規、量或方式,出現變動或破壞或消失時,或者自己的財產、經濟來源、謀生方式與習慣性經濟行為被剝奪,即為經濟連帶關係的創傷。

 

F、社會連帶關係的創傷

  社會連帶關係是指謂:相對應的社會角色模組,例如:夫-妻,父-子,母-女,兄-弟,姊-妹,朋友、師生、同學等。當相對的關係人做出我們無法接受的行為,或發生嚴重的意外傷病時,或者自己與他人的人際關係、社會地位,個體與各小團體、大團體的關係,及既有互動行為模式與成就感被剝奪。這種情境將讓我們萌生挫敗、痛苦或……的感覺,這就是社會連帶關係的創傷。

 

(2)痛苦盤與痛苦指數

 

 


 

(A)定位:將實體關係轉碼變成虛擬連帶關係,並予定性和定

         量分析。

(B)分區:比較不同區塊上的分配次數與數值,以及相同標的

         物在不同區塊上差異分配的意義與危機。

(c )指數:比較各種指數,分析平均數、比例值、標準差、及

         各類指數與總指數的常態分配。

(D)權數:針對不同年齡或不同角色或不同職業的人,對於六

         大連帶關係不同的自我需求與環境需求,設定六個

         不同的權數(總和為100%)來乘以該區的指數。

 

B、痛苦指數:

 

  由內而外以五個同心圓區分-1-5

 

五個等級如上圖,再把特定創傷事件或

 

 

某個「害人精」,定位於心理連帶創傷

 

之六個區域中(可重複填入),即可測

 

量出各個創傷事件或人,所造成之心理

 

創傷指數。二個不同創傷事件,還可比

 

較分析各個創傷的分數、比例,以及總

 

創傷指數。定位的歷程,即為(自我)

 

治療的歷程。雷達圖上區位面積的分

 

析,即可了然創傷事件的直接引爆那種

 

創傷心理(破壞了哪一種連帶關係)

 

──震央,災區──那幾類創傷心理也

 

被間接影響,以及共相與殊相的心理創

 

傷結構。而且,全部量化,可以畫圖表

 

分析。

 

 

  所以在諮商與心理治療的作業中,

 

我們可以協助當事人把案情,轉譯成痛

 

苦指數,而得八種量化的數值:六種心

 

理創傷指數、總分、平均分數。不同案

 

情、不同創傷事件,皆可變成量化指標

 

來分析。量化的數值定位過程,就具有

 

強大的自我治療效果,可以幫助當事人

 

從創傷事件的重複思考中跳出來,看到

 

該創傷事件到底造成了多少種及多大的

 

創傷心理。他就可以比較不同創傷事件

 

造成的不同的、相同的創傷心理反應偏

 

向,就能進入對於創傷「反應」的主動

 

「抉擇」歷程。協助當事人在痛苦盤上

 

操作「定位」的覺察程序與「再定位」

 

的抉擇程序,這種把創傷事件轉譯成創

 

傷心理,再把心理歷程又轉譯成數字與

 

雷達圖具象化程序,即為非事件動機諮

 

商與治療技術。

 

 

  當事人或家屬也可以自行運用上述技術,設定該創傷事件為A事件,並標示於冋心圓的最內圈,再把A事件在六個面向的「影響」與「影響程度」,分成五個等級標示出六個分數,再把六個標示點用線連起來。

 

    這時候,你就可以看到你的痛苦了!痛苦的分數、總分、面積和圖形,活生生的擺在自己的眼前。你還可以「做決定」,決定要繼續這樣子痛苦多久?決定六個痛苦的分數,是否要修改一下,從明天開始!

 

(二)認知與人格的缺陷

  1、自殺方程式的學習與內化

  自殺方程式:當個體遇到重大創傷事件,耗費巨資巨力之後仍無法解決時,(stimulation)就會萌生「死了就一了百了」、「死了就統統都解決了」、「只有死,才能結束」…等念頭(response);這種「S-R」的鍵結模型,稱之為「自殺方程式」。

 

    自殺方程式並非經由家庭或學校教育習得,而是來自生活環境中劣質文化的內化。個體在人際互動、傳媒節目、戲曲歌謠、文字典籍、民俗采風之中,逐步抽出自殺之條件刺激與行為反應的因子,慢慢結構而成自殺方程式之後。若生活中的創傷符合預設之「S」時,就會萌生自殺死亡的「R」。

 

2、沒有求助的能力

  

   個體在生涯發展的歷程中,養成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就「擺爛」,寧可承受造成的傷害,也不願向任何人求助的習慣。他認為別人不願意幫他,其實是他不知道向誰求助。他認為別人也幫不了他,其實是他不知道怎麼開口求助。

 

   他認為要別人幫忙是很丟臉的事,其實是他沒有勇氣面對自己的挫敗與無能的自己。學習正確的求助態度─敢於求助是勇敢的人,不敢求助才是懦弱的人。學習如何求助的管道─熟知提供援助的各種資源系統。以上兩者的學習,正是求助能力的訓練。

 

3、缺乏愛與被愛的能力

某些個體在生涯發展歷程中,只學會「愛的能力」而沒學會「被愛的能力」。他把原生家庭中的親情之愛,以及其他親朋好友的情誼,都視之為當然而無所感動。他無法從被愛的歷程中,獲得生命的「幸福感」與「自我的價值感」。他的幸福感價值感,必須經由「愛」的歷程才能獲得。所以在各個生涯發展的歷程中,他在不同的階段「必須」去「愛」不同的人、事、物。當「愛不到」的時候,或者已經找不到「去愛」的對象的時候,或者飽經挫折已喪失「去愛」的「動機」與「能力」的時候,他就痛苦「欲絕」。

 

痛苦欲絕是種「推力」推著他想自殺,幸福感與生命價值的關係是「拉力」拉著他不能死。缺乏被愛能力的人,不能從被愛的歷程獲得拉力。他的拉力只能在愛的歷程中獲得,當愛而不可得之時,愛的歷程中只有推力沒有拉力,所以他只好「去死」。具有被愛能力的人,就算愛而不可得產生了推力,卻能於被愛的歷程獲得拉力,所以雖然痛苦「欲絕」,卻「不會去死」。

    

(三)自我觀與幸福感的歸因

 

   在創傷發展反應的歷程中,從A階段到F階段,都有可能與創傷心理階段的表出模型連結,結構出BABCBDBEBF的循環。每一個循環的經驗,都會在創傷心理的狀態下,引發或持續引發個「體自我狀態之抉擇」。個體覺察與評估自我狀態後,會進行「自我觀」的「歸因」-因為△△,所以我是一個□□的人。重點不在因為什麼,而在「認證」我就是一個□□的人。尤其是用來蓋棺論定──我這樣的一個人,該活?還是死?

1、自我觀的評值

 

自我觀類型

很幸福

不幸福

很痛苦

A

C

不痛苦

B

D

 

一個人自己覺得幸福、不幸福、痛苦或不痛苦,尤其是自己問自己要不要繼續下去時,撞擊出來的東西是──我有沒有能力控制環境,尤其是我有沒有能力控制自己。個體所面對的是──我有沒有能力依照我的意願存活與生活?答案如果是否定的,後續的行為不是傷人就是傷己,或是21世紀最流行的做法,放棄自己──憂鬱症。

 

   類型A:很幸福也很痛苦,當事人處在無可抗拒的趨避衝突中。因為類型A的人,他的幸福感與痛苦感可能都來自同一人或同一事物,而這個樣的人事物,卻又是他不能主控的。或者幸福感與痛苦感的來源不同,但是也都是他無法抉擇的。這種非控制狀態,會讓趨而不可得,避之也不可能。易於萌生死亡意念,易於併發精神病變危機。

 

   類型B:很幸福且不痛苦,當事人處於幸福感泛濫而找不出價值感的狀態中。因為日子太過平順,完全沒有衝突或痛苦的情事,使得幸福感變得索然無味。甚至,故意去破壞幸福感的條件,而引發人際間的危機。易於萌發死亡意念,易於併發精神疾病。

 

   類型 C:不幸福又很痛苦,當事人處於雙避衝突之中。想躲開不幸福卻陷落很痛苦,想逃開很痛苦卻又陷入不幸福之中。極易萌生死亡意念,發展自殺動機、意念與行為。

 

   類型 D :不幸福也不痛苦,當事人處於無所趨避的困局中。生活步調緩慢,沒有色彩,沒有節慶、沒有喜樂、沒有哀愁、沒有憤怒、沒有痛苦、沒有意義、什麼都沒有。易於萌發死亡意念,易於併發精神疾病。

 

 

2、自殺動機的發展

   從自我狀態的抉擇自我觀的評質死亡意念的出現,當死亡意念出現後,又會回授自我觀的評質:我沒有能力活下去自我狀態的抉擇:我沒有能力依照我的意願活著或死去,然後就啟動自殺方程式,發展出自殺動機或自殺意念。於是,自殺的原因就只剩兩個了。第一是不幸福,第二是很痛苦。

 

 

A、不幸福──我的人生沒什麼好留戀的,幹嘛繼續活下去?

幸福還區分成下列幾種:

 

 

(A)畢生幸福指數一直偏低,家庭幸福指數也偏低。

不但如此,而且六大連帶關係中,五分、四分的區塊都是空白的,從來就沒什麼重要的、有價值、有意義,非怎樣子不可的人、事、物、理…..等,可以為之如何或為之不如何。

 

(B)畢生幸福指數高,家庭幸福指數卻偏低(或相反)。

日子過得還好,可是一想到或停留在家庭的生活場中,空氣就立刻降到冰點。當事人會有兩種想法,樂觀的人會想「雖然後者….可是前者卻所以我好幸福」,悲觀的人會想「雖然前者可是後者卻所以我不幸福」。反之亦同。

 

(C)幸福指數隨著生涯發展階段或年齡的改變而遞減。

當事人覺察幸福指數的遞減,卻不去想法子增加幸福指數,而停滯下來思索「愈來愈少怎麼辦?怎麼辦?」,不幸福感就出現了。

 

(D)兩種幸福指數都很高卻未能覺察,或是怕未來可能會消失

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,總是未能覺察自己擁有高的幸福指數,而成天嚷嚷「我不幸福」。或是清楚覺察幸福指數很高,卻成天擔心「明天、後天、那一天,萬一掉下去了怎麼辦?」所以我現在不可以這麼幸福,我要讓自己不幸福,這樣子以後才不會太難過。

 

(E)當然,幸福指數愈高,人就愈幸福。

而且六大連帶關係都要有分數,每一區塊的分數,也是愈高愈好。就算幸福指數低,其實還是幸福;許多人卻會選擇幸福指數低就算是不幸福。

 

(F)幸福盤上有四大危機:

a六大連帶關係五分區塊都沒人

b六大連帶關係五分區塊都是同一個人

c六大連帶關係五分區塊上的人,都不是家人

d自我覺察幸福盤上幸福指數分配狀態之後,並未起而主動經營幸福盤主動拉高幸福指數。而是承認「我就是這樣」、「這就是我的人生」、「這就是我的家人」,從而自暴自棄於現在自我放逐於未來,故「人生沒希望」「沒價值、沒意義」「幹嘛要活著」。

 

 

B、 很痛苦—我太痛苦了,不想活了,現在就死了、算了!

 

 

(A)痛苦區分成下列幾種:

 

a創傷事件指數與創傷心理指數都很高。

實體創傷很苦,虛擬創傷也苦,兩者互成循環機制,所以非常痛苦,也不想活。

 

b前者高,後者低。原本沒事,卻質疑自己的無情,或細數對方的罪過而讓自己變成很痛苦。

 

c前者低,後者高。不但讓自己很痛苦,又因思及這麼小的事我就這麼苦,所以我真沒用,所以苦上加苦。

 

(B)痛苦指數〈負值〉愈高,個體就愈痛苦,六大連帶關係受創的種類愈多,個體就愈痛不欲生。就治療的觀點而言,減少創傷的種類,比降低創傷的指數更為重要。

 

 

(C)痛苦盤上有六大危機:

a每一種連帶關係都受到創傷。

b每一種連帶創傷都是同一個人或同一事或同一理或同一境。

c創傷源都是親人,特定的親人或虛擬化的親人。

d震央(創傷事件)在某個心理連帶關係上,但災區(創傷

  心理)卻擴大到許多其它的種類。

e痛苦盤上的創傷源,不在幸福盤上,或幸福盤上的分數很

   低。

f自我覺察痛苦盤上痛苦指數分配狀態之後,並未主動改變

 或降低那些創傷心理。而承認「我就是這樣」、「就是我

 的人生」、「這就是我的家人」從而自傷自殘於現在,不

 留後路於未來,故「太苦了」、「不想活了」、「想快解

 脫」、「現在去死」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09107285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