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  1. 家庭生命危機管理教育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事情已經發生,或許「他」已經走了,或許「他」還和我們在一起,或許「他」還是封鎖住自己,或許「他」好像沒事人兒般;可是我們──全家人的心卻仍吊掛在半空中,我們無法理解「他」為什麼會這樣,「我」怎麼會變成這樣,日子還有這個家怎麼會變成這樣?

  

部份家人說:我還是沒辦法相信,我還是不能接受,我沒辦法忘了他,我想他,我一想他就一直哭,我沒有辦法把這份感情昇華。部份家人卻只留一付冷漠,好像事情過了就算了;家人間的關心變少了,家人間的對話與互動變少了,家人間的衝突和責罵卻變多了。

 

如果府上有以上的情形出現,你的家→生病了→家庭生命危機出現了→請趕快挺身而出,學習「家庭生命危機管理教育」。

 

一、       死亡的意念

 

 

       創傷致死的創傷反應發展歷程中,死亡的意念悄悄的出來,走了又來,來了就不走了。死亡的意念由淺而深、由輕微而嚴重,核心的轉捩點為「自殺方程式」的建構。當創傷事件或創傷反應狀態,滿足這方程式預設的條件時,就會出現後繼的趨於自殺的死亡意念。

 

        生涯發展的不同的階段中,死亡的意念會

     突然纏身而上。有的來了就走,走得消失無

      蹤,有的來來去去令人氣結。有的來了就不走

      了,還落葉生根,愈來愈嚴重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死亡的意念,由淺而深可分以下六類,愈

      深沈的死亡意念,導致第七、八、九等三類愈

      嚴重的自殺行為危機。

 

 

  (一)生存信念解組

 

  今天活著,誰知道哪天就死了。誰能保證,自己或別

    人,明天一定還活著。

   

    人隨時會死,猝死、病死、意外而死,誰知道誰哪一天

    突然就死。

   

    活在今天,人,根本就沒有明天。像這樣子活著,有什

    麼用,有什麼意義呢?

 

 

(二)  活不下去了

 

  不一定要死,可是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活下去。沒人理我、沒人在乎我、沒人需要我、沒人愛我,甚至沒人討厭我、沒人恨我。再沒什麼人一定要理,再沒什麼事一定要做,再沒什麼東西必須留戀。

 

   我也不想理誰,我也不在乎誰,我也不需要任何人,我不愛任何人,我真的找不出,繼續活著的理由。我,活不下去了。

 

 

(三)  死了算了

 

  我不想活了,死了就算了。好想發生意外,看能不能被車撞死,被壞人殺死,生大病病死,土石流淹死,失足猝死…。老天爺為什麼不成全我,讓我趕快去死。如果可以快去死,那該多麼高興哪,為什麼不讓我死呢?

 

 

(四)  自殺方程式

 

  個體在成熟與發展的過程中,會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獲得他人死亡的經驗。文化會在戲曲藝文之中,潛藏了自殺死亡的模型。個體就在自己所暴露的文化環境下,攫取各種致死的刺激,以及死亡方式的行為反應。

 

   當個體內化了以下的「S─R」模型時,即已建構完成自殺方程式──如果我費盡所有的心血,一切的努力,一切的代價,都沒辦法解決我的困境,都沒法子解除我的難題時,我只好一死了之;只有死才能解決,死了就全部都不用理了,死了就結束了。(S:剌激stimulus,R:反應response)

 

 

 

條件刺激1:事件或心理或行為的衝突困局

條件刺激2:費盡一切力量都解決不了

條件反應3自殺動機

條件刺激4:撞針事件

條件反應5自殺行為

條件反應6自傷行為

條件反應7自殘行為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
 

 

  

 

 

 

   因為條件剌激1、2,所以發生條件反應3,這種「刺激─反應」的激發歷程,稱之為自殺方程式。

 

    啟動自殺方程式後,會產生自殺動機。當自殺動機發展成自殺意念,並發生撞針事件,就會引爆自傷、自殘或自殺行為。

 

(五)  自殺動機

  

   當創傷事件或各種創傷心理狀態(動機與情緒,或者對於動機的認知以及對情緒的詮釋)連結「自殺死亡」的認知反應時,這種S-R的結構體,稱為「自殺動機」

 

   這種「因為△△△,所以我想自殺」的自殺動機模式,重點在於前頭的刺激物可以是任何知覺的內容,而後者引發的反應卻都是自殺的念頭。亦即,當前述條件刺激1、2發生的狀態下,激發的條件反應,就是自殺動機

 

(六)  自殺意念

  

    個體的自殺動機,失去了S-R的因果關連,呈現非反應性、非對象性、非控制性的、獨立性的「我要自殺」的意念時,稱之為自殺意念。自殺意念會成為知覺的內容,或停滯或自由移動。

 

(七)  自殺行為

 

  當個體萌生自殺動機或自殺意念,並遭遇某「撞針事件」的激發而求助無門或不願求助,甚至導致精神病的發作,做出傷害自己生命的行為,稱為「自殺行為」。因自殺行為致死者,稱為「自殺死亡者」。

 

   出現自殺行為後,未死獲救存活者,稱為「自殺未遂者」。

 

   亦即,在條件刺激1、2已引發條件反應3的狀態下,條件刺激4又激發了強烈的死亡意念而引發的傷害自己生命的行為,稱為自殺行為

 

(八)  自傷行為

 

  當條件刺激4撞針事件出現,又激發更強烈的死亡意念時,心裡若出現「不能死」、「不想死」、「不可以死」、「怕死」的聲音,而企求以肉體的痛楚來解除心裡死亡意念的威脅時,就出現「自傷行為」(如:割腕)。

 

(九)  自殘行為

  

   在條件刺激1、2,已引發條件反應3的狀態下。條件刺激4又激發了強烈的死亡意念時,若心裡出現的是「懲罰自己」,「我壞」、「怎能這樣」、「我必須處罰自己」、「懲罰自己想死」、「懲罰自己不敢死」、「懲罰自己沒死」、「要死就讓你慢慢的死」……等等聲音,就出現「自殘行為」

 

 

二、自殺的原因

 

(一)拉力與推力:幸福指數與痛苦指數

 

  自殺的原因,不是當事人遭遇了那個創傷事件?也不是誰對他做或沒做什麼?更不是他對自己做了或沒做什麼?不是壓力太大,不是責任太重,不是飽受欺凌,不是辛勞備至,不是恩愛情愁……,這些都會造成「推力」,「推」著當事人讓他「想死」。

 

   問題不在於那些創傷事件會變成推力,推著當事人非死不可?因為任何大小輕重久暫的事件發生後,都會讓人「想去死」。

 

   問題在於想死的人裡面,為什麼有些人自殺了,有些人卻沒有自殺?

 

    答案是:自殺的人和沒有自殺的人,身上的推力可能

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樣大,也不一定那個比較大。

 

    答案是:自殺死亡的人,身上只有推力推他去死,卻沒

           有拉力拉他不能死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當事人身上沒有拉力,或拉力小於推力的時候,他就容易自殺死亡。果他的拉力又多又強,那麼在大的推力,也不會令他自殺身亡。重點在於,有沒有拉力?而不在於有沒有推力?

  

    自殺防治學的研究重點,不在於辨識那些是致命的推力,並且不讓推力發生在個體身上。而在於研究拉力,研究個體生涯發展的各個階段中,如何經由家庭、學校、社會的生命教育系統,來建構綿密而強勁拉力網路?以及重建拉力的方法。如何測量一個人的推力呢?評值六大心理創傷,

 

   用痛苦盤描繪痛苦指數的技術,就是在測量推力。衡鑑那種推力的致死程度,就是心理危機等級表的診斷技術。拉力呢?拉力就是六大心理連帶關係的六大幸福指數,尤其是生命連帶關係的幸福指數。

 

   幸福指數愈多分數愈高,拉力就愈多愈強,就愈不容易自殺。所以,在人生的各個階段,如何建構更多更高的幸福指數,就是自殺防治最重要的初級防治工程。

 

 

1、心理連帶關係與幸福指數:

 

伴隨個體身心之成熟與語言發展歷程,「我」與「我的」成為人類一生中說得最多的二個字串。個體以「我」為中心,把身邊聽到、看到的一切,在認知系統中結構成「我的世界」。

 

每個「我」都領有一個「我世界」,「我」所「感覺-知覺」到的「世物」(人、事、理、境),分門別類的被置放在我的六大心理連帶關係中。

 

當實體的個別主體性的關係,被轉換成以「我」為主體的「我的」△△連帶關係時;這六種虛擬的心理連帶關係,都將由「我」全權操控,任憑「我」依自由意志任意變動關係、種類與重要等級。

 

這種把客觀轉換成主觀,把相對影響轉變成絕對意志的歷程,讓每一個「我」都能以自我中心定位,架構出「我-我世界」的虛擬存在;並且讓每一個主體性之「我」,都得以共相存有於這個現象界。

 

這六種「我的」心理連帶關係,包括:生命、生理、心理、生活、經濟與社會連帶關係,就像六條鋼索貫「我」,而結構成我的世界與我的一生。

 

掛在鋼索上的人、事、理、境愈多,「人與世界」的關係就愈緊密,存活與繼續存活的可能性與抗壓性就愈高,幸福感也愈高。

 

人遇到創傷事件,「我」就會受到傷害。但是,「我」再怎麼苦怎麼痛,只要「我的△△」還在,我就有理由有藉口、有支撐的力量,讓我繼續活下去。

 

人類從原始時代為「我」而活,漸次發展成文明時代的為「我的」而活。不同個體在不同的生涯階段中,選擇為「我」而活,或為「我的」而活。這種從利己行為,轉變成利他行為的機制;一方面代表人類文明的演化,一方面成為人類自我救贖的終結武器。

 

當自我受到重大創傷時,我一定會傷心、難過,甚至形同槁木死灰,甚至痛不欲生、生不如死。可是當「我」活不下去的時候,我卻可以為「我的」而活。

 

我的六大心理連帶關係中的世物,可以是實體的,也可以是虛擬的;可以是人,也可以是動物、植物、礦物或事、理、情、法或任何物理實體、社會實體與心理實體。

 

但是,這六大連帶關係,若再發生實體或虛擬的破壞,對於自我已瀕臨解組的個體而言,就如雪上加霜一般,令人真的想死、非死不可。

 

(1)       六種連帶關係

 

A.生命連帶關係

 

當某人、某事、某理、某物、某境和個體發生生命連帶關係時,雙方的生命似乎就成為一體,覺得生命的源頭、動力與延續生命的能力、動力、價值、目的…等都來自對方,對方的生死和我緊密連繫在一起,不能獨生也不能獨死…的強烈的信念。

 

例如:夫妻、父母子女、重要他人,或寵物或劉德華或…,理當有高度生命連帶關係,但其實卻又未必。亦即,可以是實體的可以是虛擬的,可以是相對的也可以是單向的。

 

B.生理連帶關係

 

個體與自己10大器官系統,或相貌、身材、局部身體、健康、疾病、毛髮、瘡痣…等的關係,稱之為第一種生理連帶關係。個體與性伴侶(同性、性、動物、物的、幻想…等)的性關係,稱之為第二種生理連帶關係。

 

殘障朋友即為(以)生理連帶關係(為震央)的受害者,(災區當然)會因人而異,擴及其它連帶關係的瓦解。例如:夫妻理當有第二種生理連帶關係,但未必真的就有。

 

C.心理連帶關係

 

把對方放在心頭上,不管生活如何折衝,只要想起對方心裡就甜甜的,幸福感就自然洋溢而出。一種相依相慰互相依賴互相慰藉的絕對的幸福感受,這就是心理連帶關係。當然,是人或非人,實體或虛擬,任憑個體的設定。

 

D.生活連帶關係

 

不論是職場工作或家庭起居生活上,日日夜夜、時時刻刻經常得共處、互動;共同的生活環境,交叉影嚮的生活條件,讓家人、同學、同事和某些人,建立了生活連帶關係。一般人都有習慣性的生活作息,何時與何人,用啥方式做啥事,都有一定的時辰與地點。這些連帶關係的存在,會讓習慣像地球一樣照常運轉,而覺得「有你-真好」。對象沒了、習慣瓦解,我的人生立即崩盤,因為地球不知該怎麼轉了!

 

E.經濟連帶關係

 

經濟性行為相關之個體或組織,即為經濟連帶關係者。日常的職業,謀生的方式與資源,在人與人、人與事與物與錢與工作中,結構了經濟連帶關係。穩固的關係,讓人有安全感有充實感,且充滿了自信與希望。

 

F.社會連帶關係

 

形式化之社會角色關係,如:同事、朋友、同學、社團的成員、市民….等結構了社會連帶關係,讓個體自己認可其與世界的實體關連。安定而滿意且多元發展的社會角色關係,讓個體肯定自己成為社群的一份子,而建構大團體的歸屬感、安全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09107285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